3月29日,一辆小米SU7轿车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发生交通事故,三名大学生因此身亡。
根据小米公布的信息,事故发生时为夜晚,车辆在事故前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。从车辆提醒开始减速到碰撞,留给驾驶员的操作时间仅有2秒。
这起车祸是小米SU7上市一年以来最严重的车辆碰撞事故,也是国内辅助智能驾驶商用以来伤亡最严重的一起事故。
事故背后,关于辅助智能驾驶系统安全性的问题成为了最大争议。其中,纯视觉方案和激光雷达方案的路线之争又被拿出来讨论。
因为此次事故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,搭载的智驾是纯视觉方案,没有配备激光雷达。有分析认为如果是搭载激光雷达的高配车型,或许就能留给驾驶员更多的反应时间。
资本市场对此反应迅速,4月2日,激光雷达概念股大涨。35家概念股里有25家上涨,其中美湖股份、机科股份、光迅科技、德迈仕涨幅居前。港股速腾聚创盘中一度涨超7%。不过,4月3日激光雷达板块又迅速回调,截止收盘33家下跌。前一日日涨幅最大的美湖股份,在经过4月2日大涨7.24%后,今日小幅回调3.60%;机科股份同样从昨日超7%的上涨,到今日回调2.13%。
智驾路线之争
在关于本次事故的分析中,“两秒”这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。这是从智能驾驶系统识别到障碍物发出提醒、开始减速到最终碰撞,留给驾驶员的操作时间。对于绝大多数驾驶员来说,在两秒内要完成所有的接管、判断、刹停任务都是极具挑战性的。
在汽车安全领域,TTC(Time To Collision,车辆正常行驶到发生碰撞所用的时间)是汽车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。也就是说,如果智能驾驶系统能够做到提前预警,TTC提升,驾驶员就会有更充足的反应和操作时间,车辆也就更安全。
智能驾驶系统通常由感知、规划和控制三大部分构成,想要提升预警速度,首先要从车辆感知做起。如果车辆能够更早感知到障碍物,给到系统的反应时间也会增加。
在智能驾驶的感知领域,目前有两种主流路线,一种是依靠搭载激光雷达作为核心传感器,来进行车辆定位、以及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分析的方案;另一种是主要依靠车载摄像头和计算机视觉算法,来实现相应功能的方案。
从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性能差异来说,激光雷达属于主动发光,利用激光束来扫描周围环境,相比用摄像头被动感知的视觉系统可以不受环境光影响,在雨雪、夜间等极端环境下的感知精度比纯视觉更强。比如在夜间情况下,摄像头的感知在100米左右,而激光雷达能达到200米。
但在成本方面,如果选择装配激光雷达,由于其硬件价格较高,车辆在BOM(物料)成本上的支出就会变高。尤其是在智能驾驶发展的前几年,激光雷达的价格普遍在5000元一颗,几乎只有价格在3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才会选择搭载。
虽然近年来,激光雷达的价格正在不断下探,来到千元水平。但这对车企来说依然是一笔额外成本。
“一个昂贵的传感器堆砌、提升智能化的表现确实很容易,但成本要由消费者买单,额外的智驾硬件成本也影响整车的定价,降低车型在市场上的竞争力。”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(IDG)首席研发架构师、 IDG技术委员会主席王亮曾在采访中表示,这也代表了大多数选择纯视觉路线的车企和方案商的态度。
国产激光雷达厂商禾赛科技联合创始人及CEO李一帆代表了另一派观点,“即使摄像头能解决99%的问题,只要有1%不能解决,就还是需要依赖激光雷达,这就是我们谈的安全问题。”
核心还在算法
有激光雷达行业从业者告诉界面新闻,虽然目前激光雷达的识别距离可以达到200米,理论上传感器感知能力上限更高,但具体做得怎么样,还要取决于软件算法系统。“如果算法做的不好,即使搭载激光雷达也不会有太大效果。”
另外,以此次小米SU7事故的具体情况来看,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,用路障封闭自车道,并改道至逆向车道,施工路况复杂,本身对于智能驾驶来说就是很大的挑战。
有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,在该场景下,即使是搭载激光雷达的车辆应对起来也有难度,对于道路标线、施工路牌等信息上的识别都依然要靠视觉来完成。理论上,如果是高阶配置车型,系统可能可以更早警示,给驾驶员更多操作时间。但由于场景本身违背了交通规则,自车感知很难完全解决,只有高精地图能应对。
“如果没有政策规定把激光雷达当作安全带级别的必要配件,纯视觉方案流行的趋势就不会变。”有从业者对
有智能驾驶工程师对
事实上,在成本压力下,更多智驾车开始采用纯视觉方案。目前,市场上的主流新能源车企中,小鹏已经完成从融合传感器方案向纯视觉方案的全面转向。理想、华为、蔚来和比亚迪则采取分层模式,向消费者提供高阶智驾和基础版智驾两个版本,在基础版车型和智驾方案中使用纯视觉,高阶版车型和智驾系统中则保留激光雷达。
评论列表